宗航宇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在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格局下,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推动民营经济稳健前行。 从政策端持续发力,到经营主体积极响应,近期一系列动态展现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与新机遇。政策的持续优化与落实,不断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市场层面激发了广泛的活力与创造力。破除“内卷式”竞争营造更公平市场竞争环境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促进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为标志性改革举措之一。从2月份部分企业公平竞争座谈会召开到近期17家重点车企主动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上半年经济领域“热词”。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并且强调,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等。 “五统一、一开放”中,“统一政府行为尺度”首次作为要求被提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认为,“统一政府行为尺度”有助于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破解不同地区之间的过度“内卷”,促进要素资源流动。 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有8.7万家实现了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同比增长6.3%,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比例达到17%。为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会议提出“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培育一批内外贸优质企业”。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认为,扩大对内开放,有望为企业提供更多市场参与空间,进一步打破区域间发展壁垒、改变市场分割状况,更好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会议明确要求“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直指产能过剩行业的沉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住自己的税收,对辖区内部分产能过剩的企业,或者说对该退出市场的企业进行支持。有些企业实际上利润率已经非常低了,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其实早就应该退出市场了,但地方政府给予了一些保护,包括补贴、税收减免等,其实也是一种隐形的地方保护主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表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强化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能力,另一个是打破各类隐性地方保护主义。 有关部门接连开始行动。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聚焦加快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破除制度障碍“个转企”新政落地 1.27亿户个体工商户,支撑近3亿人就业,如今迎来“一键升级”企业的新通道。7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公布《关于推进高效办成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加大培育帮扶力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优化“个转企”办理流程,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指导意见》明确,降低“个转企”转换成本,实现接续办理涉企事项,加强涉税信息共享,延续有关行政许可,强化部门协同。 过去,个体工商户要想升级为企业,必须经历“先注销、再新设”的繁琐流程。这意味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立日期、字号等核心标识全部清零,多年积累的商誉和客户资源面临断裂风险。《指导意见》突破之一在于创新登记模式,在原有的个体工商户变成企业先注销再设立的模式下,增加直接变更为企业的模式,最大限度依法保留个体工商户的成立日期、商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相关行政许可,有利于个体工商户持续经营,打造百年老店。 转型为企业意味着更高的合规要求和经营成本。为破解这一难题,《指导意见》创新性设计了“过渡期”制度。“过渡期设计是政策突出亮点,既减少转型担忧,又为企业适应新监管留出缓冲空间。”中国企业联合会专家刘兴国指出,这一制度安排可有效解决个体工商户的后顾之忧。 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个体工商户已达1.27亿户,涉及将近3亿人,既有街边小店,也有经营规模比较大的经营主体,是一个数量庞大、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群体。对于这一群体的扶持,需要采取的是精准化、差异化的政策。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深化了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梯度培育措施,通过优化就业、社保服务,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加大“个转企”培育帮扶力度。 《指导意见》明确,重点关注“成长型”“发展型”和“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的转企意愿,将其纳入“个转企”培育库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做好政策解读宣传和跟进服务。 当个体工商户向企业转型的制度性障碍被破除,这些经济“毛细血管”有望成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深入实施和“个转企”指导意见的全国推行,中国民营经济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大减税降费培育创新发展热土 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今年前5个月,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6361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支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政策减税1407亿元;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4158亿元。 今年以来,税务部门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决策部署,着力推动政策红利精准快速直达经营主体。在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有力推动下,我国科技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2%,明显快于全国总体增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同比增长10%,全国企业采购数字技术金额同比增长9.7%,反映实数融合有序推进。 众多政策加持下,一系列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发展向好。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环境持续好转。据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共发行债券5445.69亿元,同比增长31%,净融资638.13亿元,为2020年以来首个净融资为正的半年度。近两年,为促进民营经济做优做大做强,政策持续出台以化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政策不断发声助力民企融资下,科技创新债券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打开债券融资通道。 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我国私营企业数量突破5800万户,同比增长5.2%。私营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发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10.25万亿元,增长7%,占比超过一半,达57.1%;出口6.97万亿元,增长8%,占出口总值的65.4%,民营企业连续6年稳居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在高技术产品贸易方面,民营企业同样占据主体地位,前5个月工业机器人出口货值同比增长55.4%,主要制造方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出口产品正逐渐摆脱低价获客模式,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迈进,彰显出中国外贸结构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成效。
嘉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